如何鉴别宝石好坏(如何鉴别宝石好坏图片)
藏在考古报告里的那些秘事(十九)
祆教曾在固原大行其道
丝绸之路像一条汪洋恣意的河。
东罗马的金币、波斯的银币、鎏金银瓶、金覆面、玻璃钉碗、胡麻、核桃等舶来品随波逐流,滚滚西来,在南北朝、隋唐第二大港口城市固原驻足,集散,流入皇室贵族的豪宅。
中国的权贵欲望是无穷尽的,他们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奢侈品,还需要精神文明的奢侈品。于是乎,这条河掌舵人——粟特人为如何鉴别宝石好坏了满足权贵们日益增长需求,进口了精神食粮——祆教。
祆教一度影响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,指导中国人以全新的观念认识客观的自然与主观的生死病老。尽管祆教这种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,随着宋代其最后一名信徒肉体的消失而从中国大地上消失了,但按照意识反作用物质的哲学原理,祆教在固原出土的波斯银币、金覆面等文物上深深地烙上了自己的影子。
生命之树长青
先和祆教见个面,领会一下它的精气神吧如何鉴别宝石好坏!
小沈阳既有中文名又有英文名, 祆教也一样,中文名叫祆教,波斯名叫琐罗亚斯德教,伊斯兰教徒称其为拜火教。
祆教曾是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,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,主要流行于波斯、中亚等地。最高主神是阿胡拉·玛兹达(意为“智慧之主”),是全知全能的宇宙创造者,它具有光明、生命、创造等德行,也是天则、秩序和真理的化身。玛兹达创造了物质世界,也创造了火,即“无限的光明”,因此拜火是该教的神圣职责,是祆教信徒最重要之祭祀。
祆教最初和儒教一样,教主像孔子那样口传心授地传教。再后来,信徒们把教主随口说的话整理成经典,名为《圣特-阿维斯陀》。
祆教的教义大概是,世界是善恶正邪不断争斗的场所,世事实际成为善神阿胡拉·米兹达(欧尔米兹德)与恶神安哥拉·曼纽特(阿里曼)之战斗。善恶掐架12000年后,善胜为王,恶败为寇。
祆教不是纯粹的清谈,其很世俗地强调善行厚生。要生活富足,就必须努力农耕和畜牧,这是高尚的职业、宗教上的功德。
祆教的理想生活是“成家立业,牲畜、妻室、子女都兴旺。旱地灌溉,洼地排水。”反对斋戒禁食,理由是“吃不饱就不能完成宗教的艰巨任务如何鉴别宝石好坏;吃不饱就不能拼命劳动…..宇宙以食而生,以不食而死。”这些要求,主要为达到发展伊朗高原当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之目的。
祆教认为尸体为不洁净物,故人死后,会被送至“天葬台”,任由飞禽走兽啄食。余下骨殖被收入石壶,另外埋葬。
祆教宣扬“生命之树常青”。人虽死,但还有五种不死之物:生命、信德、知识、灵魂和先知的诸魂。汉人也可能受祆教的影响,在坟头栽植常青树取义生命之树常青。
祆教的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,出身于波斯帝国建立前的一个波斯游牧部落贵族骑士家庭,20岁时弃家隐居,30岁时受到神的启示,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创立祆教。但受到传统教祭司的迫害,直到42岁时,大夏的宰相娶他女儿为妻,将他引见国王,祆教才在大夏迅速传播,77岁时在一次战争中,在神庙中被杀身亡。
祆教曾是北周的国教
学者余秋雨最近出了本新书,名为《问学余秋雨》,号称“古有七十二学子论语孔子,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”,余秋雨当大师不成又当起了圣人。
余秋雨在谈到祆教时说,祆教之所以在中国流行,是盛唐以海纳百川的胸怀,“收容了不少在自己本土已经毁灭的宗教”的结果,“尽自己的力量搜罗并保护着世界各地的精神流浪者”,祆教这种异域文化在“异地封存”是唐朝的文明气度,云云。
从治学态度到学术观点,我觉得余秋雨有些不对劲。
南北朝时期,信仰祆教的中亚粟特人是丝绸之路的舵主,往来于东罗马、波斯、中国做丝绸换金币的生意,祆教便随着粟特人这些载体来到中国。这时期,祆教还是波斯的国教,而不是“在自己本土已经毁灭的宗教”。
北魏、北齐、北周皇帝信奉该教。北魏灵太后罢黜淫祠独尊祆教,把祆教立为国教,率宫廷大臣及眷属几百人奉祀祆教火天神,北齐后主“躬自鼓舞,以事胡天”,北周帝王也躬亲“拜胡天”,“从事夷俗”。
这时中国皇帝们热捧祆教,主要是为了做进出口生意,巴结腰缠万贯外商粟特人,以便获取更多的奢侈品。另外,祆教号召信徒从善如流和积极从事农牧生产,符合中国皇帝们的统治需要。因此,南北朝时期,祆教在中国风靡,是一种现实需要,而不是在玩“文明气度”的高姿态。
阿拉伯人征服中东后,祆教受到伊斯兰教的排斥,被迫向东迁进入中国,在隋唐长安、洛阳建祆祠,配置宗教局长进行祆教徒管理。
祆教徒东迁也不是隋唐王朝“尽自己的力量搜罗并保护着世界各地的精神流浪者”。
真实的情景再现是:自南北朝,甚至更早,逐利千里的粟特人等西方白人大量云集长安、洛阳,根治在他们血液中的意识流——祆教也在这两个国际大都市形成了气候,就像外商在上海一样形成洋场,盖起祆祠教堂颂唱教义。当祆教受到伊斯兰教的排斥时,信徒们欣喜地从粟特商人口中得知,在东土大唐还有一块““商胡祈福、烹猪羊、琵琶鼓笛、酣歌醉舞”的祆教根据地。好吧,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,这些祆教洋爷万里长征来到了长安、洛阳。
唐王朝不收容在自己本土收到迫害的祆教也不行,因为当时很多翻译、养马、外贸工作还等着这些西来胡人干。发展才是硬道理,只要这些胡儿肯干活,管他信火神还是信水神呢。所以,精明的唐王朝睁一眼闭一只眼任由这些白人折腾祆教去。
从文献来看,祆教的那位火神大多由西来的白人奉祀,中国人很少有人去祭祀。不仅是是怕挨孔圣人的“非其鬼而祭之,谗也!”骂,还因为祆教一些教义中国人不能接受。
比如祆教的善与恶不可调和的对立性,就让汉人很为难,难道世上只有好人和坏人两种人吗如何鉴别宝石好坏?不好不坏或者不坏不好的人就不能活在这个世上吗?
还有,祆教徒要将死尸陈设于塔顶上或山峰上,直到被野兽或肉食鸟类吞啄得仅剩下一架残骨。在非常尊重死者残骸的完整性的汉人,这简直是伤害天理。
因此,汉人似乎一直把祆教看作一种外来宗教团体,是外族居民的一种野蛮的信仰。
袄教对中国的思想产生影响不大。但有人说中国二郎神是的原型是从祆教演变而来的,因为二郎神牵那只哮天犬是细腰细腿的波斯犬。
《笑傲江湖》中,萧峰老丈人和东方不败捣鼓的那个日月神教是不是祆教呢?这个问题金庸先生没回答,也没人去考证。
公元845年,大唐王朝不再玩“文明气度”了,对祆教闭着的那只眼睛睁开了。唐武宗皇帝罢黜佛教时,捎带地把祆教也给灭了。
但祆教的余孽一直残存到北宋。
后来,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记载祆教的文献,还在西安、太原等地祆教领袖和信徒墓中发现了,有关祆教祭祀活动的石刻。
固原出土文物上的祆教
在南北朝、隋唐时期,固原也是祆教的乐土。
著名考古学家韩康信对固原九龙山—南塬墓地出土的北朝、隋唐48具人骨进行鉴定,发现有10具人骨有西方白人种族成分。从而得出“西来居民已经长期定居在固原地区并主要维持种族内的婚姻关系”、“迁移至此的西来人口已有相当的规模了”、“由少到多有相对集中在固原地区栖居”等。
埋葬在固原南塬的史家墓葬群众的史道德、安娘等人已被考古学界确定为粟特人的后裔。
上有所好下有所效,南北朝、隋唐皇帝们热捧或者容纳祆教时,大量生活在固原的西来居民更是肆无忌惮地开展祆教活动。
这些人文坏境也许还不足以佐证祆教曾在固原大行其道,我们再看几件与祆教有关的实物。
从固原北魏漆棺墓、隋代史射勿墓、南塬隋唐M15墓中各出土一枚波斯卑路斯银币。正面王冠上有一新月托太阳的饰物,这是祆教崇拜天体的表现。背面中央为祆教祭坛,祭坛上火焰燃烧,火焰左为五角星右为新月,两名祭司人员拱手祭拜。祆教的祭祀场景可窥一斑。
史道德墓中出土的金覆面、YKJM33唐墓中出土的金箔制冠状饰物,也都有与祆教有关的新月托日图案,两侧有各有一片叶物物或天鹅,向两侧伸展且欲飞,则表达着死者死后永生的祆教意涵。
从固原唐代史铁棒墓中出土的波斯金币上,这些祆教特征的图案不见了。这是因为阿拉伯人征服波斯后,伊斯兰教排斥祆教,阿拉伯人在仿制波斯金币中便把祆教特征的图案去掉了。
固原唐代史诃耽墓中出土一枚天蓝色宝石印章,印章上凹雕着一只雄狮,雄狮身后正中竖着三杆,杆头上有含苞欲放的花蕾。考古学者罗丰认为,印章上的图案与祆教有关。雄狮是祆教崇拜物——太阳的代表,杆头有花蕾的三杆是祆教中的生命树。
在固原唐代梁元珍墓的壁画上绘着一男侍牵着一只红身细腿波斯犬,而犬也是祆教中的神。
这些文物都是墓主人生前随身携带的心爱之物,因此,祆教深刻且细致地影响着当时的固原人尤其是西来的居民。